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申请开户 账户激活 客户端下载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互动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艺术之声 > 馆声馆色 > 正文

西安博物院

 

馆舍介绍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由文物展馆区、小雁塔以及荐福寺为核心的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西安博物院总投资2.2亿元(由国家投资2000万元、西安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占地面积245亩。20075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西安博物院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以千年古塔园林式遗迹休闲景区以及古都西安现代型历史博物馆而闻名。2010331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者凭任何能证明身份的证件都能领取门票一张。
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形成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
西安博物院标志
   
西安博物院标志
 
西安博物院标志以西安博物院的中心建筑小雁塔为设计元素,小雁塔是西安博物院收藏的最大文物,同时也体现了西安的古都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强调了西安博物院作为西安文化主要展示窗口的重要地位。
西安博物院标志的设计选取了小雁塔的侧面仰视角度,给人一种雄浑大气之感,更彰显了西安的悠远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人仿佛又体验到了那昔日的盛世雄风。
西安博物院标志采用点线面结合的现代图形表现手法,让古塔焕发出新气象,更具时代特色;也寓意西安博物院与时俱进,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
西安博物院标志采用灰色与橙黄颜色结合,象征着光阴的交替,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延续相传。
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馆
 
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文物展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计者、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创意设计,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理念创作,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辉映。2004年在新闻媒体发起的评选活动中,该博物馆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有5000余平方米,其余为文物库区及公共活动区。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用于陈列的文物展品,是在这些藏品中挑选出的文物等级高、代表性强、影响面广的文物。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馆的陈列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博物院使用了当代科技电子技术及影像、声像技术的展示手法,展览运用了虚拟电子翻书、数字幻影演示、DMS数字虚拟演示、互动展示、文物导航等系列科技手段,虚实结合,丰富展览内容,形象展示文物,演绎古都历史。西安博物院落成,结束了古都西安没有大型市级博物馆的历史。
小雁塔及塔名题字
小雁塔本名“荐福寺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龙年间),位于唐朝长安城荐福寺,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的佛塔。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后来荐福寺迁入塔院内。明、清两朝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
小雁塔塔身原为方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在明代的几次地震中,塔顶部的十四、十五两级被毁,塔身经历了裂而后合奇迹,被称为“雁塔神合”。现存的小雁塔为十三层,保持了唐代初修时的风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博物院北门“小雁塔”三字,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傅嘉仪先生所书。傅嘉仪(1944-2001),号谦石、终南山人、印道人。陕西长安人,自幼喜欢书画篆刻,后从事文物工作,得刘自牍、陈少默指导,侧重研习砖瓦、印玺、镜铭、帛简等古文字。“小雁塔”三字足见傅先生深厚的隶书造诣。先生将隶书和篆书的结合可谓别开生面。
基本陈列
 
 
以“古都西安”为题,以西安作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为主线,以历代文物的展示为基础,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都城社会生活状况。展厅面积约2485㎡,陈列文物660余件组。
 
关于雁塔的传说
 
关于雁塔的传说有很多种,而在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里关于雁塔的由来是这样说的:在古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座寺院,当时大乘佛教派和小乘佛教派并立,都非常有势力,并不是象现在,大乘佛教一统天下。小乘佛教是可以吃肉,不忌腥荤的,有一天,是菩萨的布施日,和尚们到了中午还没有饭吃,有一个小和尚就感慨地说:如果菩萨显灵的话,他应该知道这个时候应该给我们施舍一点肉了,他话音刚落,此时天上飞过来一群大雁,领头的头雁就坠地而亡了。和尚们马上醒悟过来,原来这是菩萨显灵在点悟我们,于是,我们就在大雁落下的地方将大雁埋葬了,并修起了一座塔,取名叫雁塔,而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不食荤腥了。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时候,亲自瞻仰了这个圣迹,知道这个地方叫雁塔,回来之后,就把自己存放经卷和舍利的地方也取名叫雁塔。五十年之后,武则天为她的丈夫李治祈福,也修了一个塔,这个塔小一点,所以叫小雁塔,而这个塔就叫大雁塔。”
唐贞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645年,玄奘经过西域回到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了万人空巷的热烈欢迎。唐太宗命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在洛阳亲自接见了玄奘。此后,玄奘专心投入了翻译经卷的繁重工作之中。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玄奘翻译出了佛经1300多卷,这些佛经的原本在印度失传,他的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同时,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详细记述了唐朝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至今仍是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此后,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广为流传,而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
“不倒翁”小雁塔探秘:三裂三合震不倒
 
 
大雁塔,小雁塔,西安的这对姊妹“双塔”闻名天下,而关于他们的身世和故事,一些市民却不见得能说出个所以然。有人问,大雁塔7层高,是不是建设时为了暗和佛家“七级浮屠”之意?其实建设之初的大雁塔只有5层高。有人问,小雁塔曾屡遇地震,三次开裂又三次闭合,是不是不可思议?其实小雁塔的建造者有远见,将小雁塔建成了“不倒翁”。
 
 
初建雁塔五层高玄奘曾参与建造
坐落在慈恩寺的大雁塔,现高约64米,总共有7层。塔到底是谁设计?原塔是否就是如此?
据介绍,玄奘西域取经归来后,唐高宗为安置所取佛经,勒令在慈恩寺内兴建“藏经塔”。玄奘原打算建造高90米的石塔,但因工程太大,建造颇有难度,唐高宗建议改建砖塔。玄奘随即听取了建议,建造了5层高约60米的宝塔,风格完全依照古印度建筑。当时,年过半百的玄奘还参加施工,亲自搬运土石。
但玄奘设计的佛塔,建成30年后不幸坍塌。当时在位的武则天和王公贵族集资,重新修建该塔,将5层佛塔变成了10层。五代时期的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改建,塔高被降成了7层。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大雁塔最后的大规模修建,对其进行了维修加固,在外表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就是现在的7层阁楼式砖塔,通高64米多。
塔名来历有故事 武则天时得今名
大雁塔为何称作大雁塔,如今仍有多种传说,最常被人提起的有三个。一是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面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制;二是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小乘寺院和尚买不到肉,天空一群大雁飞过,和尚仰面语:“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一只大雁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领悟出这大雁分明是菩萨化身,他们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从此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雁塔。
三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建造这座佛塔是为报答菩萨化身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其实玄奘建成大雁塔后,从没提过塔叫什么名字,只说是慈恩寺西院的塔,或称其为慈恩寺西院浮屠。但玄奘所建的塔是模仿曾见过的“亘娑塔”,“亘娑”译成中文就是“大雁”,人们就把建成的塔叫大雁塔。武则天时重修佛塔后,便正式命名其为“大雁塔”,该塔名一直沿用至今。
大雁塔内藏舍利 进士及第留墨宝
玄奘成功取得真经,返回大唐故土的时候,除了带回大量经书外,还带有不少舍利、佛像。潜心翻译佛经的同时,他担心带回的物品遭遇火灾,这种情况下才建造了大雁塔。可在玄奘圆寂之后,大雁塔又有了其他的“用途”。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但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但这些题名现已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不是进士出身,下令将题名全数除去。
小雁塔屹立“锅”上 地震不倒非神助
说完大雁塔后,不得不说小雁塔,同样建于唐代的它,比大雁塔“年轻”55岁。小雁塔始建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坐落在今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唐著名高僧义净从古印度取经回来曾在此翻译。1300多年间,它已经历70多次地震,塔身曾三次开裂又三次奇迹复合,塔身却并不倾倒。
读者孙先生对小雁塔不倒的奇迹很好奇,他查过资料:公元1487年陕西关中大地震,小雁塔中间从上至下震裂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的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却在一夜之间合拢了。“真是不可思议,小雁塔的合拢难道真是‘神合’吗?”
其实,所谓的“神合”全是人为算计好的。记者从小雁塔保管所了解到,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意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如同一口“大锅”,使得屹立于“锅”上的塔身受震后压力能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像一个“不倒翁”,虽历尽磨难仍能泰然处之。

 

合作伙伴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人保财险 南开大学 观韬律师事务所 新华社天津分社
民生银行 浙商银行 天津大学 坤德律师事务所 天津文化产业网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9-2010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版权所有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 津ICP备10002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