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申请开户 账户激活 客户端下载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互动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艺术之声 > 馆声馆色 > 正文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由小到大,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2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段,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1995年局部建成,试行开放,1996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新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
该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分别设中国青铜器陈列室、中国陶瓷器陈列室、中国绘画陈列室、古代雕刻陈列室。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藏青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馆藏的保卣、召卣,也都是著称于史学界和金文学界的重器。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精华于一身,世上实无人能出其右。
 
  
 
 
 
上海博物馆与捐赠者之间,有着异常亲密的友谊,相互倾诉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社会上收藏家以及他们后代的无私捐赠是上海博物馆得以具有丰富馆藏的一个重要来源。近六十年来,捐赠文物的有1000人次以上,捐赠的等级文物和一般藏品的总数达11万件以上,其中有很多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在上博的前厅有一面“金榜”,上面按年度排列着这些捐赠人的名字,上博以此铭记捐赠者。上博在对待捐赠者的工作中特别强调务实感人、以情动人。上博对捐赠者十分关心,经常看望捐赠者,当捐赠者有困难,总是热情帮助解决。上博没有忘记50多年前捐献国之瑰宝——大克鼎、大盂鼎给上海博物馆的百岁老人潘达于。上海博物馆长期和她保持着亲友般的关系,逢年过节总要去探望她,平时也不忘问候,并为她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老人没有生活来源,上博四处奔走,为老人谋得一份工作;看到老人的住房闷热,上博为她装了空调;一次,老人因病住院,上博立即让老人换到最好的病房,并支付了医疗费;两年前,上博为老人在苏州市中心购置了一套三居室住房。老人过百岁生日,上博举办大克鼎、大盂鼎联袂展出的特别展览,举办隆重的百岁寿庆,令老人十分感动。正是这种亲切关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使上海博物馆的朋友越来越多,捐赠活动持续进展,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上博以灼热的真情赢得社会对于上博的更为浓烈的真诚与倾情。美国华人许骧夫人捐赠“明代文徵明行书扇面”等古字画文物;庄贵仑先生捐赠明清家具;菲律宾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代表庄氏家族捐赠庄万里先生“两塗轩”书画珍品233件。为表彰庄氏家族挚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和支持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真诚精神,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庄氏家族的代表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同日,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菲律宾庄万里先生两塗轩珍藏书画精品展”的开幕仪式。张永珍博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高价拍得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烧造的一件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她毅然决定把这件罕见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张永珍博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博物馆为此特别举办了“张永珍博士捐赠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特展”,永久收藏并展出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品,使之从此不再飘零。
从上海博物馆前的八个石狮子看中国历代狮子演变
上海博物馆前从西往东:
第一个:仿南朝梁石蹲狮
前肢撑地,石狮蹲坐于基座上,头向左方吼叫。
 
 
 
第二个:仿汉石辟邪
背上刻有似麒麟的麟甲,两肋上长着的双翅似翼一样向后展开,虎爪形的四足支撑在地,牛尾似的长尾成
圆卷状后盘。
 
 
 
第三个:仿唐石狮
踞蹲坐于基座上,前肢撑地,作正视状;狮子正视前方,张嘴似吼,两耳向上竖起,其发对称在二边成线条向下,发尾成涡状,其尾向上竖靠在背上。
 
 
 
第四个:仿唐石狮
石狮呈蹲坐状,首瘦削,睁眼,龇牙咧嘴,狮发自然向后披,胸前挂有悬铃,左足抚小狮,小狮朝内依靠在母狮怀里。
 
 
 
第五个:仿北魏咬兽伏狮
狮作蹲伏状,背拱起,前双爪压住小兽首尾,口咬小兽背部,头嘴显得略长,背上刻有狮发似的纹饰,小兽兽头朝前露出痛苦挣扎的兽脸
 
 
 
第六个:仿汉辟邪
辟邪身类虎豹,头像狮子,嘴大牙锐。头顶上的双角明显为鹿角形状,身背二侧生翼,一尾向后伸展
 
 
 
 
第七个:仿唐石狮
昂首挺胸、前肢撑地的踞蹲状,其发对称在二边成线条向下,发尾成涡状,其尾向上竖靠在背上。
 
 
 
第八个:仿唐石狮
蹲坐在基座上,头向左上仰,张口露齿,阴刻的狮发极其自然的向后披下,前撑的双爪露出有力的肌肉。
 
 
 
历代中国狮子
(1)汉代
  以秦汉避邪神兽为模式,融入西域真狮,由于官方主导制作,狮子造型以威猛刚强为题材,而成墓前镇守狮。
(2)魏晋南北朝
  巨型石兽雕刻,因佛教传入,将狮子神异化,多半都取像于狮子而稍加变形,有的有羽翼,不分雌雄,但威猛的雄姿,则保留了万寿之王的意象。佛教普贤菩萨的狮子坐骑,也多半是中式狮子。
(3)唐代
  充分写实真狮的造型,形神兼备不分雌雄,却普遍应用在各种生活事物上。以及帝王陵
(4)宋代
  狮子由神异转吉祥,各种宗教都用,石刻体积量趋小。品类多,运用材料和用途更广,尤以宗教狮普及民间运用广泛。之后便成为民间宠物,和狮子狗的造型更为接近,开始在石雕狮脖子上系带挂铃了。母狮像猫狗一样玩弄小狮享受天伦之乐,猛兽狮子的造型则更为天真可爱。
(5)金朝
  芦沟桥群狮,是一个创作转折点,狮子不但成对,也有一只或多只小狮跟母亲齐吼的憨态,凶相转化为笑脸了,祥和平安,享受天伦之乐的意愿也更加明显。
(6)元代
  狮子一般头小体健,带有北方民族的强悍特征。
(7)明代
  明代统一中国,经济文化又一次稳定和发展,中国狮子文物最显著的特征是民族化和定型化,如雌雄有别,成对设置。由于真狮不再进口,故民间狮子的地方风格更为多样。
(8)清代
清入主中原,商品经济发展以后,追求装饰,哗众取宠,故清代狮子文物的地域风貌和品类空前丰富,因佛教信仰的日益普及到了民间各个生活层面,从户外景观的镇山、镇庙、镇宅、镇桥,到小孩的「长命百岁」护身
看了这么多狮子,要说个人喜好,还是觉得有一点神话色彩的避邪更有意思,那种昂扬的精神,也算是汉民族早期充沛想象力、雄浑气魄和浪漫色彩的体现吧。不禁要感叹一下,这个文明,是伟大的文明。
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1 大克鼎(西周)
 
 
 
大克鼎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所铸的青铜重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大克鼎铭文共28行290字,记载了周天子对贵族“克”的册命辞,字体圆润古拙,又不失劲健,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大克鼎原为收藏家潘祖荫收藏,1951年捐献给了国家,成为了上海博物馆中最重要的文物。
2 晋侯稣钟(西周)
 
 
 
晋侯稣钟是西周时期重要乐器,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刀痕明显,为海内孤品,而且无从得知古人是用什么刻上去的。刻凿在16枚钟上的文字是连读的,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填补了史书的空白。晋侯稣钟14枚藏于上海博物馆,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
3 孙位《高逸图》(唐)
 
 
 
唐代著名画家孙位仅存的真迹,上博所藏书画中的第一名作。画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画面上描绘了是竹林七贤中的四位高人: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这件展品似乎从来没有展出过。
4 《淳化阁帖》(北宋)
 
 
 
《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所谓法帖,就是古代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秘阁所藏晋唐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院侍书王著编成。上博收藏的《淳化阁帖》是数年前从美国人安思远手中用450万美元低价购回的,其中第四、七、八卷号称为北宋祖刻本,是中国书贴中顶级的宝物。这件展品只展出过一次,而且似乎展的是仿制品。
5 怀素《苦笋帖》(唐)
 
 
 
唐代草书名家怀素的代表作,真迹。上书“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书法俊健,墨彩如新,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这件作品09年曾展出过。
6 王献之《鸭头丸贴》(唐)
 
 
 
《鸭头丸贴》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行草代表作,唐代摹写的善本,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全帖用墨枯润有致,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大家吴其贞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这件作品09年曾展出过。
7 子仲姜盘(春秋)
 
 
 
香港太阳集团总裁叶肇夫捐赠。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形体较大,整器风格质朴浑厚。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公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鸟,造型生动。据其铭文所言,此盘是春秋时某官员为其夫人“子仲姜”制作的爱情信物,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是商周青铜器中仅见的孤品。
8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
 
 
 
上博收藏瓷器中的代表作。此碗呈椭圆形,口部被压出了四个凹楞,形似海棠花,似乎是仿造波斯金银器所制,为海内孤品。碗内和底足上都有泥珠垫烧的痕迹,显然是采用大器套烧小器的叠烧法烧制而成的,此碗通体施青釉,釉色纯正,是唐代越窑青瓷巅峰之作。
9 王羲之《上虞贴》(唐)
 
 
 
《上虞贴》是书圣王羲之的一通行草书手札,是唐代的摹本,因为贴中有“今在上虞”四字得名,是王羲之中年以后的重要作品之一。此贴自五代以来,历朝传承有序,文革期间险些被毁,1972年被人从垃圾中拣出,收入上博。这件作品09年曾展出过。
10 雍正粉彩福寿橄榄瓶(清)
 
 
 
粉彩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现的一种釉上彩,在雍正时期到达顶峰。在传世的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中,瓶类作品较为罕见。瓶身上的蝠桃纹样,象征“寿”“福”,见于橄榄瓶就此一件,是传世孤品。2004年,张永珍女士用4150万港元将其购回并捐献给上博,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第一高价。
 
 

 

合作伙伴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人保财险 南开大学 观韬律师事务所 新华社天津分社
民生银行 浙商银行 天津大学 坤德律师事务所 天津文化产业网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9-2010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版权所有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 津ICP备10002512号